正文

助推高質量發展|白土鎮大村村“稻鴨共生”模式 打開生態種養致富新“稻”路

shiyingbao

盛夏七月,走進位韶關市曲江區白土鎮大村村的“稻鴨共生”示范項目基地,在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稻田里,能看見成群的鴨子在稻田里自由穿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昂滔鲁藳鰤?,鴨在稻中游”,通過“鴨稻共生”立體種養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多向共贏”的致富新“稻”路。

據悉,白土鎮盛產優質大米,李大哥是大村村有名的水稻種植戶。去年,李大哥承包種植的水稻田大面積遭受水災及蟲害影響,導致早稻減產。在嘗試了很多方法都無法解決問題后,他找到東莞駐白土鎮幫扶工作隊幫忙。東莞駐白土鎮幫扶工作隊經深入了解,發現大村村低洼田地土質深厚肥沃,但易遭洪澇災害,還有水稻病蟲害,導致減產失收。東莞駐白土鎮幫扶工作隊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員,為農戶們開展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提出了“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模式。

經駐鎮工作隊與華南科技特派員共同研究,結合李大哥的水稻種植基礎,提出了“稻鴨共生”的科學生態種養模式,并大力推廣巨型稻種植。起初,李大哥還抱著懷疑態度,擔心在稻田放養鴨子會影響水稻生長。事實證明,稻鴨共生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鴨子以福壽螺和蟲卵,以及各種昆蟲、藻類、水草為食物,可減省人工投喂飼料;另一方面,水稻沒有了害蟲和雜草的危害,又以鴨子的排泄物作為肥料茁壯成長,大大節省了農藥、肥料的費用??粗喎实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李大哥簡直笑得合不上嘴巴,連聲感謝駐鎮工作隊的幫忙。

華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員衛澤斌博士介紹,巨型稻是近幾年誕生的明星品種,受到不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青睞,在省內外都有試種成功的經驗。巨型水稻根系較深,能達到四五十公分,而普通的水稻根系只有二十多公分。所以巨型水稻能較好吸收土壤養分,長得更壯碩,韌性會更好,不僅抗病,抗洪能力也更強。利用這些優勢,還可以在稻田里養殖鴨子。這些動物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蟲和微生物,它們產生的糞便又成了水稻的養料,提高產量。

以田養鴨,以鴨促稻,鴨和水稻共棲生長,最后實現稻鴨雙豐收,開創了水稻、水禽的可持續發展新途徑。白土鎮大村村李書記表示,“綠色有機大米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如今‘稻+鴨’種養示范項目成效明顯,讓老百姓信服了這種新模式。這種生產方式,相比傳統水稻種植,每畝地效益翻倍,還能增加養鴨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種糧養鴨的積極性。”

近年來,白土鎮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耕作制度、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的總體發展思路,打造了“稻鴨共生”生態種養示范基地。從傳統農業到種養結合,在綠色循環農業推動下,實現了綠色農業向縱深發展,讓延伸產業鏈在經濟振興中起到重要作用,發揮其最大動能。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