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孩子的記憶有哪些特點呢?家長要明白
隨著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從小就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比如讓孩子背《三字經》、《唐詩三百首》等,有時候孩子記性很好,背得很快;也有時候孩子記性不是很好,半天也背不出一首詩。
所以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記憶特點,才能有效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那么3~6歲孩子的記憶有哪些特點呢?
①雞毛蒜皮的細節記得住,事情的要點反而記不住
大多數3~4歲的孩子經常只關心事物的細節,但是卻記不住事情的要點。
比如:上個星期六全家一起去外婆家玩,他在外婆家給狗喂食。過幾天你在問他,問他給外婆家的狗喂了哪些食物?估計他都忘了,只記得給狗喂食這件事了。
②有心訓練記不住,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時候無意讓孩子記住一些內容或者事情,反而孩子通過自己無意中聽到的、看到的東西最能夠記得住。比如電視劇中的一句臺詞,孩子一下就記住了。
而有時候正兒八經地讓孩子努力背書,效果卻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孩子比較抗拒,所以父母不能對孩子要求太嚴格。
孩子的記憶分為哪幾種呢?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人類有三種記憶,分別是感覺記憶、工作記憶、長時記憶等。
①感覺記憶
它是我們“大腦的臨時存儲器”,保存的時間基本在1秒左右。就連嬰兒也有這種記憶能力,但是和成人一樣卻往往記不住太多東西。
②工作記憶
當我們將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覺記憶信息經過加工后才會進入到工作記憶當中,工作記憶能夠保存1分鐘左右,被稱為“大腦短時存儲器”。
工作記憶受大腦的發育影響,存在于大腦的前額葉皮層中,所以年齡越小的孩子,工作記憶水平越低。比如3歲的孩子只能記住兩個數字,而到8歲的時候就能記住很多數字。
③長時記憶
當工作記憶反復出現后,就能進入長時記憶中。這種記憶擁有無限的容量,當然保存的時間也是非常長久的,有的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
所以在孩子適合的年齡階段,讓孩子反復背乘法口訣是符合自然成長規律的
影響孩子記憶力的原因有哪些呢?家長要了解
由于受教育環境和家庭的影響,有的孩子記性很好,而有的孩子記性很差,這是由什么原因產生的呢?
①沒有把事物的獨特性呈現在孩子的面前
兒童記憶研究權威專家尼爾森說:“孩子只能記住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意思就是要把事物的特點呈現在孩子面前。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字母時,可以把字母卡片擺在孩子的面前,或者用石頭把字母的形狀擺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學習,這種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會讓孩子更容易記住。
②沒有經常給孩子出選擇題
心理學家約瑟和海頓發現:如果從孩子3歲的時候,經常用出選擇題這種方法和孩子溝通和談話,那么孩子到5歲的時候,記憶力會很好。
比如父母問孩子:“小婭,我們上個星期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外婆家啊?”這種就屬于給孩子出填空題,最后孩子還是想不出來。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這樣問:“小婭,我們上個星期去外婆家的時候,是坐的火車,還是汽車啊?”這個時候孩子就能很快回憶起來到底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有什么方法能夠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呢?
其實對3~6的孩子不用刻意地去訓練,因為過早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反而會有種拔苗助長的感覺。父母真正訓練孩子的記憶力應該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后,讓孩子進入記憶力培養的“黃金時代”。
父母可以試著這樣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①死記硬背法:48小時之內復習,采用150%過度復習法
人類第一個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1885年做過一個實驗,讓人們記住很多沒有意義的音節。
如果人們第一天記住所有音節,24小時后就會忘記超過60%,但是隨著時間的轉移,忘記的速度會越來越慢。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把這些音節想要全部記牢靠,必須在48小時之內,采用“150%過度復習法”。比如:“你明明背的出來一篇文章,但是當老師抽查或者考試的時候就會忘記。”
所以當孩子背了10遍之后,能夠完全背出一篇文章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多背5遍,就能達到剛好記住的150%。
②保持記憶時候的場景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潛水員帶著呼吸器到水下學習單詞,記完后過一會再測試他們的記憶。把這些人分為兩組,一組是在教室里測試,另外一組是穿著潛水服測試。
研究表明:當第二組的人穿上潛水服到水下進行測試的時候,成績提高了50%。比如你想要回憶起你學習過的知識,就要在學習過的場景中去回憶。
③避免系列位置效應:開頭和結尾
如果讓孩子背一個單詞,孩子往往會背開頭和結尾的字母,但是中間的字母卻始終背不出來。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之所以能夠記住頭尾的內容,是因為頭尾的內容比起中間的內容,少了很多干擾,位置不一樣。
比如你背一個單詞需要1分鐘,單詞有60個,等你背到20個的時候,就應該把每個單詞的記憶時間適當延長。還有每次復習單詞的時候,要把順序打亂。
④深度加工記憶法
比如孩子臨近期末考試復習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把每一門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哪些章節是有聯系的。
經過深度加工后,讓孩子當小老師講給父母聽,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加深記憶,最后考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