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嚴重時可能出現上肢放射性疼痛、行走不穩或大小便功能障礙,需立即就醫。主要癥狀包括神經壓迫、脊髓損傷及椎動脈供血不足,及時干預可避免不可逆損傷。
1.神經根壓迫癥狀
當頸椎間盤突出或骨贅壓迫神經根時,典型表現為單側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從頸部向肩部、手臂直至手指放射,常伴有針刺樣麻木感。夜間疼痛加重可能影響睡眠,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劇。尺神經受壓可能出現小指和無名指麻木,正中神經受壓則表現為拇指、食指和中指感覺異常。
2.脊髓型頸椎病癥狀
這是最危險的類型,表現為雙下肢踩棉花感、步態蹣跚。早期可能出現寫字變慢、扣紐扣困難等精細動作障礙。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腱反射亢進,霍夫曼征陽性等病理反射。嚴重者可發展為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這種脊髓壓迫需在6小時內急診手術減壓。
3.椎動脈型癥狀
頸椎病變刺激椎動脈時引發后循環缺血,表現為突發性眩暈,與頭位變化相關。可能伴隨視物模糊、復視或短暫失明,部分患者出現猝倒發作。耳鳴、聽力下降也是常見伴隨癥狀,需要與耳源性眩暈鑒別。血管造影可明確椎動脈受壓程度。
4.交感神經刺激癥狀
頸椎不穩刺激交感神經引發復雜癥狀群。包括發作性頭痛、心悸胸悶等心臟癥狀,容易被誤診為冠心病。眼部癥狀如眼瞼下垂、瞳孔擴大,面部可能出現潮紅或蒼白。這些癥狀具有波動性,與頸椎活動度存在明顯相關性。
出現上肢肌力下降、持物墜落或病理反射陽性時,提示脊髓已發生不可逆損傷。核磁共振顯示脊髓高信號改變者需在24小時內完成手術減壓,延遲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癱瘓。保守治療適用于早期患者,包括頸托固定、超聲波治療和頸椎牽引,但需每周評估神經功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