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早教”,絕非簡單的學習知識、培養才藝,這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讓寶寶在自然的環境中、從生活里學習,引導寶寶去做這個年齡階段應該會做、能做的事情,促進他在身體、智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生長發育,才是早教應該起到的作用。此外早教的意義還在于抓住寶寶成長的關鍵期,通過外界的剌激和引導,充分挖掘他的潛能,包括幅度較大的運動、精細動作、視覺跟蹤、內耳平衡節奏、語言、接受指令能力等的訓練,從而使寶寶的反射能力、空間感、身體協調能力及智商等都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并有所提高,從而避免未來生活中不必要的學習障礙,同時也為培養社交能力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關于寶寶早教的“要”
1、要充分肯定寶寶的長處
古語云:“數子十過,不知獎子一長。”父母跟寶寶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寶寶的長處,對寶寶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寶寶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寶寶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數落寶寶的過失,責怪寶寶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寶寶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講的道理要合理
父母跟寶寶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寶寶,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寶寶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寶寶是辦不到的。如生活中有的爸爸媽媽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寶寶大講吃零食的壞處,這樣的話,寶寶是不會聽從的。
3、要給寶寶申辯的機會
父母跟寶寶說理時,寶寶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這時應給予寶寶申辯的機會,父母應該明白,申辯并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寶寶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寶寶申辯的機會,寶寶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寶寶的情緒狀況
寶寶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父母跟寶寶講理時,要充分了解寶寶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如果在寶寶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5、要將早期教育融入兒童的日常生活之中
教育必須滲透到寶寶的整個生活中,與生活共存。年齡越小,教育與生活越不能分開。在每一項生活照料中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成分,如在吃、睡、拉、撒中發展獨立性,養成衛生習慣和積極勤快的生活態度。在外出散步時,泥土上的螞蟻、樹上的小鳥、風中飄動的樹葉、馬路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都可以成為寶寶觀察的對象,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是大量的,寶寶能夠為一個目的去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要求寶寶收拾好玩具才出去玩,那寶寶就會為了達到玩的目的而學習收拾玩具,練習條理性和做事的能力;如果父母堅持做好一件事后再給寶寶講故事,可以練習寶寶為了達到聽故事的目的而學會等待。生活中隨時都有這類可利用的教育因素,可以說處處是教材,隨時可以教育。父母應該時時做個有心人,把教育因素融入寶寶的生活之中。
6、要將早期教育融入游戲去
游戲是一種重過程而不重結果,把活動過程作為活動對象的活動,具有愉悅性、開放性、多變性、自主性、無功利性等特點,很符合寶寶活動的需要。大大小小的寶寶都會熱衷于游戲,追求過程的快樂。年齡越小,行為的目的意識越差,越是會被過程所吸引。游戲的過程能使寶寶的身心潛能得到開發,精神世界得到豐富。有游戲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他們有機會在自由寬松的氛圍里吸收環境中的有益成分,為后期的發展積聚力量。同時他們也在游戲中學會自我取樂,獲得愉快的心情。為此,父母應當珍惜寶寶的童年,創造條件讓寶寶在游戲中成長。為寶寶創造游戲情境,鼓勵寶寶參加或欣賞寶寶的游戲。正如福祿貝爾所說:“在游戲中培養幼兒是一切教育的開端”。
7、要順應寶寶的天性
寶寶的成長教育應順其自然。而愛玩正是寶寶的天性。“玩”不僅是寶寶獲取知識經驗的良好途徑,也是寶寶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想象力、創造性得到激發,并逐漸形成樂觀、熱情的品格和互幫互助的協作精神。生活中有許多父母認識不到“玩”對寶寶成長的意義,武斷地認為“玩”就是不務正業,似乎只有整天識字、背書、讀外語、做算術才是“正經事兒”。那些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更是費盡心機地給寶寶“開小灶”,寶寶們被驅趕著像一群小羊不停地“吃草”。事實上,又有多少寶寶能接納、能消化?所以,父母對寶寶的成長應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
8、要重視對寶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科學的復雜的心理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有關學習積極性的問題,如情感、意志、行為等這些都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促進及認識過程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和強化作用。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以上諸因素結合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寶寶潛力的發展。超常寶寶智能和特殊能力的發展,除了他們可能具有的較好的素質條件外,主要是后天的努力。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個性特點:好學好問、富于自信、意志堅強,干一件事總能排除多種困擾,堅持到底。這些都是非智力困素作用的結果。在早期教育過程中,培養寶寶的非智力因素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好的個性品質可以使人終生受益,所以要把寶寶表現出來的某些優良品質作為契機來努力進行培養,以促進寶寶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因此,父母要把握住寶寶心理發展的“最佳期”這一良好契機,不失時機地搶在春天里播種。
9、要豐富寶寶的體驗
在安全、健康、衛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豐富寶寶的體驗。寶寶的學習是建立在游戲與體驗的過程中的。早教不是為了把一個寶寶教育成為超級天才,而是通過感官和親身體驗,挖掘出寶寶身上的各種潛能,使他擁有更多的經驗。在豐富寶寶體驗的時候要注意重復性、一致性、適齡性。例如,在早教機構上完早教課回家后,要重復課上的內容,讓寶寶重復了解,且每次的行為或標準要保持一致,并且早教的內容要針對寶寶的年齡為宜。
10、要盡量讓寶寶的感官多吸收,鼓勵寶寶表達
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觸更能讓寶寶體驗事物的多面性。例如,看一本旅游的書和實際去旅游,當然是后者來得生動有趣得多。同時,要多鼓勵寶寶表達,即使他的表達是不正確的,也不能責備他。舉個例子:當你叫寶寶拿皮球時,他拿來了籃球,此時,你不能告訴他“寶寶你拿錯了”,而是應該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寶寶你真厲害,拿了籃球過來,現在去拿皮球過來”。當他又拿了籃球時,你還是應該鼓勵他,“寶寶拿了兩次籃球過來,真厲害”。
11、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寶寶,尊重寶寶的個性
在面臨選擇時,不要擅自幫寶寶做決定,要讓他自己選擇,只要是在安全、健康、衛生的前提下,鼓勵和認同寶寶的決定。不要命令寶寶,而是給他選擇。
關于寶寶早教的“不要”
1、不要著急,不要比較
寶寶在不同的階段上,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如果對他的要求超出了這一實際水準,難免有些強人所難。尤其是尚小的寶寶,有時候差幾個月,身體和智力的發展就會有很大差別,了解了這一點,爸爸媽媽就不要太著急了。此外,還要避免與其他寶寶做無謂的比較;隔壁鄰居家的寶寶早就會拍球了,誰誰家的寶寶早就會說英語了。。。。。。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有可能在這些方面比別的寶寶稍慢一點,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卻稍快一點,都是正常的,要求寶寶樣樣事情不能落后于別人、都要跟別人一樣或者比別人好,那可太想當然了。最后話說回來,即便寶寶一直都學不會拍球又有什么問題呢?據說列寧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發大舌音俄語中最難學的一個發音、,這也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寶寶的能力發展能夠全面當然很好,可是要求他百分之一百“全面”,那也同樣是不切實際的。
2、不要低估對寶寶的愛心,不要打寶寶
傳統的中華民族表達感情是比較含蓄的。因此要沖破傳統的表達方法,把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寶寶直接地感受到,將寶寶包圍在這種愛的氛圍中是建立親惰的有效方法。還有不要打寶寶,寶寶是一定會犯錯誤的,但要記住,他并不是故意的。寶寶在2歲的時候就會撒謊,若是打他,只會對他產生更大的壓力,繼而繼續撒謊。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什么是對的,而不是責備他、甚至打他。
3、不要“拔苗助長”
有很多父母對早教有著不符合實際的期望值。有些父母覺得,應該及早為寶寶做好上學的準備,讓一個4歲的寶寶提前掌握小學的知識內容。這樣“拔苗助長”,其實是父母在寶寶的早期教育中急過了頭,忽略了學習的基礎。學會思考,才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早教一方面要適應寶寶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寶寶掌握思維方法。
4、不要因攀比挫傷寶寶的積極性
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就喜歡對寶說:“你看,那個誰家的寶寶怎么學得那么好啊,你怎么什么都不會?”這樣的攀比會讓寶寶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種受挫感,開始消極面對學習。其實,寶寶小時候,學英語的興趣很容易培養,越長大反而越提不起勁頭學了。這個時候,父母應該采取鼓勵的策略,關注寶寶個人的進步,而不是老拿其他寶寶的長處做比較。寶寶教育只能在寶寶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愿地得到發展。
5、不要死記硬背
父母在對寶寶的學習輔導或者監督時,目標不應該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在寶寶階段,寶寶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
6、不要追求“標準答案”
在應試教育中,都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有答出標準答案,才算滿分。但是現實生活并沒有這樣的答案。社會是變化的,寶寶的未來是要自己創造的。所以父母要在寶寶的嬰幼兒階段培養創造性。在優秀的早教引導人,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引導寶寶思考,發現并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寶寶的創造能力。
7、不要總是單獨生活
追求寶寶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嬰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嬰幼兒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寶寶老是自己玩,或者總纏著父母,其個性上會得不到平衡的發展。讓寶寶融入團體中,在集體中與他人交流和玩耍,就是一種互相作用,彼此促進的成長發展。嬰幼兒教育基礎打得牢固,性格才能均衡發展。
8、不要忽視自己再寶寶早教中的角色
許多父母雖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但實際上并沒有尊崇早教的理念。例如,一些父母只管每次帶寶寶去上課,一周一兩次,陪著上課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務,就期待寶寶能真的得到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升,但實際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學校的問題,而是父母忽略了早教學校和家庭早教的銜接關系。
寶寶在早教學校學習的內容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予必要的重復和強化,這是由寶寶的認知特點決定。早教學校的教學理念也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予貫徹,以統一的標準讓寶寶接受持續的教育,而非學校一套,回家就變成另一套,這樣的雙軌早教成效可想而知。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愛寶寶,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寶寶,即使上早教課,也是把早教推給學校,自己卻缺乏與寶寶進行互動。其實對于嬰幼兒來說,關鍵是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這需要父母和早教學校同步去做。
9、不要回避對寶寶的性教育
視“性”有如洪水猛獸,不讓寶寶接受性教育,這是中國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而實際上,性教育是寶寶的必修課,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當寶寶長大一些,許多父母會發現很多跟寶寶有關的性信息就來了,這個問題會讓父母感到特別困惑,因為父母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如寶寶常問的一個問題:“媽媽,我是怎么來的?你怎么生的我啊?”媽媽就會很難回答。甚至寶寶還會問更復雜的問題,父母更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因為我們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沒有受過正規性教育,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但是又不得不面對。所以,對寶寶進行適當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