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你的快遞到了。”
“好的,幫我放停車場,謝謝。”
傍晚,我帶寶寶出去玩兒,回來的時候,順便去停車場拿了快遞。
當我打開快遞,是一本書,寶寶看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媽媽,我來。”寶寶想自己撕開書本的包裝膜。第二件事就是,“膩膩要來講故事。”
“哇,媽媽,你看,他們在吃蘋果。”
“媽媽你看,他在拉屎。”
“小寶寶在拉尿尿。”
沒想到,寶寶竟看得津津有味。我告訴寶寶:“這本書不是繪本,不是用來講故事的。這本書是大人的書,是給媽媽看的。”但寶寶不以為然,還是樂呵呵的看了起來。
我拿到的這本書,是《崔玉濤圖解寶寶成長》圖解系列第二季的第三冊——消化排便。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使用了“圖解”的方式。
書中利用卡通元素設計出了3個養育寶寶的家庭,1個男寶寶(母乳喂養)的家庭和1個女寶寶(奶粉喂養)的家庭,還有1個男童的家庭。通過家庭在養育寶寶的過程引出關于寶寶消化排便的問題,再由卡通版的崔玉濤醫生來逐一解決。
書中以嚴肅的科學理論為背景,通過這樣圖文并茂的方式來講解養育寶寶過程中的理論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就像是在看漫畫,很輕松、愉悅,內容簡單易懂,讀起來不會讓人感到有壓力。
崔玉濤醫生在書中的寄語也提到“圖書”二字,難怪我家寶寶也喜歡讀。或許,這本書不僅僅只是一本給爸爸媽媽看的書,而是一本爸爸媽媽看得懂,寶寶也喜歡看的書。如果寶寶能夠理解的話,爸爸媽媽甚至可以和寶寶只看圖,給寶寶講講寶寶自己的成長。
就像書本封面右下方的這三張圖片,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抱著寶寶一起看,邊向寶寶講解的話,就能很形象的讓寶寶明白吃飯不能挑食這個道理。
我:“膩膩,你看,寶寶要來吃飯了。”“咦?寶寶的手在干嘛呢?”
寶寶:“寶寶不要。”
我:“對,你看,寶寶不要吃菜,他把菜拿掉了,對不對?”“寶寶挑食了。”“膩膩,你看(第三張圖),寶寶在干嘛呢?”
寶寶:“他在拉屎?”
我:“還有嗎?”
寶寶:“他在哭。”
我:“為什么要哭呀?”
寶寶:“……”
我:“因為寶寶不吃菜,不吃菜大便會變硬,會拉不出來。”“寶寶拉不出便便會疼,就哭了。”說到這時,我還給寶寶做出便秘得想哭的動作,問寶寶:“你要不要吃菜。”
寶寶馬上回答我:“膩膩愛吃菜。”
身為爸爸媽媽的我們,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肯定有過很多的磕磕碰碰,我們都有著一份對養育知識的渴望,都特別想擁有一本既有嚴肅的科學理論為背景,又簡單易讀的育兒書籍。這本圖解寶寶成長書,就能滿足爸爸媽媽的需求。現在,我就來抽取書中的一些知識點,和爸爸媽媽分享吧。
排大便間隔時間太長怎么回事
寶寶排便間隔時間長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小月齡寶寶都會出現的問題。我記得我家寶寶大概在半歲那會,每月的排便次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最高紀錄甚至能達9天之久才排一次便。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到底正常嗎?
書中一男寶寶家庭中的男寶寶,也遇到這個問題。卡通版崔醫生告訴我們:“隨著寶寶逐漸成長,排便的間隔也會隨之拉長,最終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狀態,無須干預。”
這么看來,寶寶排便間隔時間太長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攢肚,其表現為寶寶排便時間間隔長,但大便不干,排便也不費力。
不過,書中的男寶寶倒不像是攢肚,這排便排得淚眼汪汪的,看起來真讓人心疼。像“男寶寶”這樣排便間隔時間長,排便過程很費力,且大便干結的情況,其實是便秘的表現。
便秘多半是飲食或生活習慣造成的。爸爸媽媽應該讓寶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增加纖維素的攝入量。同時還要注意避免使用消毒劑、濕紙巾、免洗洗手液等含有消毒成分的產品,以免造成寶寶腸道菌群的紊亂。
如果家庭成員有對寶寶進行過早把屎把尿等讓寶寶有過不好的排便經歷的行為,也可能會造成寶寶出現憋著不肯大便的情況,這種情況則是憋便。如果是這種情況,家庭成員需要先反思并排查原因,從根源上解除寶寶心理上的壓力或恐懼。
還有一種幾率非常小的情況會造成寶寶長期大便時間間隔過長,那就是寶寶發育異常,存在腸道和肛門發育問題。如果爸爸媽媽在對以上3種情況進行干預后還是沒有效果,就要警惕是否是第4種情況,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檢查。
真的有“母乳性腹瀉”嗎
喂母乳的媽媽一定可以發現,寶寶的大便通常是偏稀的,且排便次數也非常多,就像拉肚子一樣。有時候上一秒剛換完尿不濕,下一秒就發現寶寶又拉了。而奶粉喂養的寶寶排出的大便通常是糊狀便,不像母乳喂養的寶寶那樣偏稀。因此,人們將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偏稀的現象稱為“母乳性腹瀉”。
那么,為什么純母乳的寶寶大便會稀呢?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纖維素。而提到纖維素,在這里首先要幫助爸爸媽媽理清“大便排出”的概念:腸道中細菌敗解纖維素會產生水,水讓大便變軟,讓腸道潤滑,才能促使大便順利排除。
在理清概念后,我們來看看書中卡通版的崔醫生給出的答案:母乳中含有一種叫做“低聚糖”的成分,它是一種溶解性食物纖維,其含量非常高。腸道中的細菌可以敗解“低聚糖”,產生大量的水,而水則讓大便變稀,所以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偏稀是正常的。
“母乳性腹瀉”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寶寶并不是真的腹瀉。只要母乳喂養的寶寶長得好,精神狀態佳,大便稀、次數多點兒不是問題。爸爸媽媽只需要做到在寶寶每次排便后,及時清洗屁屁,更換新的尿不濕,做好護理就可以了。
大便顏色與飲食的關系
說到寶寶大便的顏色,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歌:“喜羊羊 美羊羊 懶羊羊 沸羊羊…”不對,應該是“黃便便 綠便便 黑便便 紅便便…”寶寶的便便怎么會有那么多種顏色呢?
我們來看看卡通版的崔醫生怎么說吧:正常情況下,寶寶的便便應該是金黃色或棕黃色的,偶爾還會發綠。但只要寶寶無腹脹、腹痛或其他不適癥狀,就不必過于在意。
除此之外,食物中的不同成分會導致寶寶的大便變成不同的顏色。寶寶的大便可能會隨著不同食物的攝入,出現各種顏色。比如下面這張圖。
爸爸媽媽需要特別警惕的,是寶寶排出白色或灰白色陶土樣大便,這種大便通常預示著寶寶膽道有梗阻。一旦發現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一定要盡快帶寶寶就醫治療。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惡心便便的人。可當面對自家寶寶的便便,似乎那就不是便便了,我不僅不會惡心,我還想認真研究一番。我想,同樣作為爸爸媽媽的你們,也一定和我一樣,都對自家寶寶的便便“情有獨鐘”吧。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就只和爸爸媽媽講這么多,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關于寶寶“消化排便”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到正規出版社購買這本書——《崔玉濤圖解寶寶成長之消化排便》。
其實這本書只是系列書中的一本。圖解系列全套一共分成3個主題——飲食營養、規律睡眠、消化排便。一套書,能輕松解決爸爸媽媽在寶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生活起居、進食、生長、發育的問題。有需要的話,建議爸爸媽媽選擇這套圖書,它將陪伴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