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位網友觀點:
投資本質上是投資者對公司的長期所有權。
公司的核心要務在于內在價值的持續積累,這種價值源于公司為滿足消費者和儲蓄者的需求而提供產品和服務、應對商業競爭、用企業家精神激發活力以及充分利用變局保持基業長青的能力。
公司的經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也給我們投資者帶來了財富。
過去一個多世紀,由股息收益率和利潤增長積累起來的公司的整體財富不斷增長,呈現出一條緩慢上升的曲線,至少在過去75 年里,異常情況極少出現。
而投機剛好相反。
投機與金融工具(基于文件約定的權利義務而非商業實體)的短期交易而非長期持有有關,投機行為的理論基礎來自金融工具的價格暫時偏離其內在價值而最終會回歸的判斷。
實際上,投機者預期自己選中的股票價格的漲幅將超過其他股票,正如其他投資者也認為自己精心篩選的股票會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表現一樣。同一時期的股價走勢圖犬牙交錯,呈現出比投資回報率更大幅度的波動形態。
盡管如今人們可能已經不再關心投資與投機的區別,但兩者的巨大鴻溝早已為人所知。
早在1936 年,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為兩者做出了最具解釋力的現代化定義。1950 年,我在普林斯頓大學上學時第一次拜讀了凱恩斯的著作,并在以共同基金為主題的論文中加以引用。
凱恩斯將投資——他稱為“事業”——定義為“預測一項資產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潛在收益”。他將投機定義為“預測市場的一種行為”。凱恩斯十分擔心專業的基金經理會在熱衷于投機的無知群眾的裹挾下繳械投降,從而背離投資的初衷,轉變為投機者。
因此,在70 多年前,他就提醒我們:“企業一旦成為投機旋渦中的泡沫,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一旦成為賭博行為的副產品,資本主義的使命大概率就會自我終結。”
從短期看,投資回報率與投機回報率只有微弱的聯系。但從長期看,兩類收益必然——也將——是相同的。
先別急著聽信我的一面之詞,我們來聽聽沃倫· 巴菲特的觀點,因為沒有人比他的解釋更充分了:“從現在開始到末日來臨的那一天,股東所獲得的回報最多就是他們投資的公司所賺取的全部利潤。”
巴菲特以他掌管了逾40 年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為例解釋道:“當股價暫時高于或低于公司價值時,一小部分股票持有者(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會以交易對象的利益為代價,獲得超額收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伯克希爾公司股東獲得的總收益必然與公司的業務收益相匹配。”
換言之,正如巴菲特的偉大導師本杰明· 格雷厄姆指出的那樣:“從短期看,股票市場就是一臺投票機……但從長遠看,它是一臺稱重機。”
不過,我們必須更進一步挖掘巴菲特及格雷厄姆眾所周知的那段話的含義。盡管“伯克希爾公司股東獲得的總收益必然與公司的業務收益相匹配”,但是參與股票交易的買賣雙方的總收益或損失(即使他們在一個近乎封閉的圈子中互相多次交易)也無法平衡。
作為兩個獨立的群體,投資者群體獲得了伯克希爾公司的業務收益,而投機者卻沒有。
第2位網友觀點:
經濟危機的病因
《哈佛極簡經濟學》【60 自由市場經濟,為何需要政府干預】讀后感
斯凱恩教授的講述:
◆“乘數效應”也叫“凱恩斯乘數”,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過乘數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凱恩斯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理論。凱恩斯的乘數理論為西方國家從“大蕭條”中走出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將其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提并論,認為20世紀兩個最偉大的公式,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公式和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基本公式。凱恩斯乘數理論對于宏觀經濟的重要作用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后得到重視,一度成為美國大蕭條后“經濟拉動”的原動力。
◆假設投資增加了100億元,若這個增加導致國民收入增加300億元,那么乘數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是400億元,那么乘數就是4。
為什么乘數會大于1呢?比如某政府增加100億元用來購買投資品,就會以工資、利潤、利息等形式流入此投資品的生產者手中,國民收入從而增加了100億元,這100億元就是投資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第一輪增加。這100億元轉化為工資、利息、利潤、租金的形式,流入了為制造此投資品的所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資增加100億元,第一輪就會使國民收入增加100億元。隨著得到這些資本的人將開始第二輪投資、第三輪投資,經濟的增長就會以大于1的乘數增長。
◆凱恩斯發表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被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經濟學的革命。
1.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薩伊定律即“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經濟危機,明確承認經濟危機的存在及嚴重破壞性。
2.摒棄了傳統經濟學的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機理,不相信市場機制的完善性和協調性,認為經濟危機不可能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而恢復均衡,堅決主張:采用強有力的政府干預,對嚴重的經濟危機進行緊急搶救。
3.否定了傳統經濟學在經濟危機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論”,轉而尋找不穩定的內在結構,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從考察生產就業和收入的決定因素入手,創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開創了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研究總就業量、總生產量和國民收入及其變動的原因,以區別于單個商品,單個廠商,單個消費家庭之經濟行為的微觀經濟分析。
5.摒棄傳統的健全財政原則,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赤字預算和舉債支出。
◆失落的“凱恩斯乘數”
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各國政府屢次出手救市,效果卻一次比一次差,甚至完全呈現副作用。美聯儲的負利率環境結合大量注資,都未能實現刺激經濟增長,原因在于凱恩斯乘數。美國GDP自2008年以來的7年,平均變化和凱恩斯乘數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但都是負數。中國的GDP增長對信貸注入的反應也越來越弱。
宏觀經濟學篇
【60 自由市場經濟,為何需要政府干預】
61 經濟蕭條的時候,必須喚醒人們消費的欲望
62 兩個無聊的人,怎樣創造了1億元的經濟產值?
63 中國經濟的最近一輪周期,谷底會在2015年嗎?
64 有一種日子叫:錢在貶值還賺不到錢
65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66 身價暴漲的秘密
67 不要輕易把“人口多”當成負擔和包袱
68 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可由私人提供
69 一定數量的失業不會帶來經濟問題
70 經濟增長與失業有什么關系
71 克林頓為何被評為20世紀最優秀的美國總統?
72 企業破產法,適用于國家嗎?
73 里根總統當演員時,為何每年只愿拍四部電影?
74 高社會福利必定會助長人們的惰性嗎?
75 經濟學說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76 為國家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
77 誰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
78 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戰爭
79 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80 市場開放的國家,每天都在進行匯率戰爭
#溝通##人才##職場##企業管理#
第3位網友觀點:
【美聯儲大量印鈔會直接導致高通脹、美股崩盤嗎?】
導讀:在重大突發的社會危機來臨時,美國政府有兩個選擇,通貨緊縮和股市崩盤,重現1929年大蕭條的場景——民眾流離失所,挨饑挨餓;或是采用印鈔救股市救民眾。美國這兩屆政府共同選擇了后者。當然這會引發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但只要在相對應的時間內達到通脹可控,就認證了現代貨幣理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