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0條“健康小秘訣”,養生別只說不做!

shiyingbao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于《管子》。《辭海》這樣解釋養生:“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為之養生。”養生分為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最終目的無非就是達到“康、樂、壽”的境地。

所謂生就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識。

很多人認為,養生一定要吃點什么,所以經常吃這個藥,那個藥。又或者,養生一定要做點什么,買跑步機,買健身器材等等,這都是對養生的誤解。實際上,最好的養生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行的規律,去做好身邊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

其實養生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容易,養生的最大好處在于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因此被眾多人追捧,不過大多數復雜的養生方法,并不適合普通人。

飲食小建議,保證充足的營養

1、每天推薦吃至少12種食物,每周25種以上,具體來說包括:

①每天攝入谷薯類主食300g左右為宜,且像燕麥、雜豆類、藜麥等粗糧能占到1/3。

②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200-350g水果(蔬果種類最好在5種以上,而且顏色最好多種多樣)。

③每天攝入魚、禽、瘦肉、蛋類總量共120-200克。

④每天喝至少300ml的牛奶;吃一小把堅果。

2、一些減肥人士,總喜歡計算熱量吃飯,覺得熱量越低,越容易減肥,其實,合理分配三餐的熱能比例,更能健康減重!具體為:早餐占25%、中餐占40%、晚餐占35%,且七八分飽足矣。

3、吃飯要細嚼慢咽,不僅有利于消化吸收營養,還更有助于控制體重。早餐建議用時15-20分鐘,午餐和晚餐則是半小時左右。

4、固定吃飯時間。早餐建議7-8點吃;午餐11點-13點;晚餐17點-18點。

5、吃飯的時候不要玩手機、看電視、打游戲亦或是聊天,注意力沒法集中在吃飯上,容易忽略對食物的咀嚼,更容易攝入過量。

6、藥補不如食補,但喝骨頭湯不補鈣;光喝粥不養胃;吃豬蹄補充膠原蛋白反而更易變胖……食補的關鍵在于規律合理的飲食。

助眠小技巧,讓你睡個好覺

1、規律作息時間,最好在23點前入睡;保證睡眠時長,至少7小時,但也不能過長,以第二天醒來后疲勞能緩解為準。

睡眠是調節人體各項機能的保障之一,可以說是生命的“營養品”。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整體,應該順應自然的四時變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當太陽升起時,人體生物鐘就會發出指令,交感神經開始興奮,這就意味著你該起床了。這個時候,陽氣漸漸恢復,馬上起床再鍛煉身體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雖然不能保證每天都能早早入睡,但是現如今的很多疾病的根源,大多與睡得晚有很大的關系。長期晚睡,不僅會傷及肝腎,還會引發多個器官的機能失調。

不過看過《黃帝內經》的也可能會指出:古人也并不總是提倡早睡的---在春天和夏天都要晚睡才有利于養生。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古人的作息時間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所謂的“晚睡”其實指的是晚上9點左右,這個時間被稱之為亥時初,而古人說的“早睡”其實是晚上7點鐘左右。因此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在秋冬兩季的晚上10點多入睡,春夏能在10點半以前入睡,就基本符合“早睡”的條件了。

2、枕頭要合適:平躺時,枕頭支撐頭的地方大約是一個拳頭高(5-7cm),支撐脖子的地方則要再高3-5cm左右;若側躺,選擇稍硬一點的枕頭,高度大約與一側肩寬相等。一般對于亞洲人來說,8~12cm高的枕頭更適合保護頸椎。枕頭的長度至少是整個肩膀寬度的1.5倍。

3、睡前2小時把房間光線調暗,可以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增進睡意。如果開空調,臥室溫度保持在26℃左右最佳,濕度在60%左右為宜。

4、下午3點后最好就不喝咖啡或濃茶;睡前不要喝太多水、吃太飽;上床后不要再玩電子產品。

5、床上用品要勤曬太陽、勤換洗。

6、日常失眠的人可以適當食用小米、蓮子、桂圓、酸棗仁等食物,可輔助達到鎮靜助眠的效果。

運動4守則,科學不傷身

1、保證規律性:有效運動是每周三次,每次堅持運動30分鐘左右;或是每周四次,每次運動20分鐘及以上,效果較好。

心率以(170-年齡)±(10~20)次為宜;或者感覺呼吸、心跳明顯加快,可以說話但是不能唱歌,微微出汗即可。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要量力而行。

2、遵循個別性原則,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像膝關節不好的就少爬山,游泳更好;還要遵循漸進性原則,運動負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

另外,要想取得更好的運動效果,有氧、抗阻、柔韌性訓練,三者有機結合效果更好。如可以先跑步或者跳健身操;之后進行俯臥撐、啞鈴、杠鈴;最后是伸展運動。

3、運動前一定要進行5-10分鐘左右的熱身,運動后要進行10分鐘左右的拉伸。

4、運動前、中、后都要補充水分,并且小口分次飲用。

人體中水的含量約占65%,可以說人就是水做的,中醫認為水能補陰、養陰是滋陰生津的第一天然食材,并將喝水視為人的第一養生法。

中醫不提倡不渴也喝水,主張順應需求,喝水太多反而可能傷腎。人的年齡、體質、氣候及所處地理位置都會影響對水的需求,比如冬季寒冷,人體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熱,人需要多喝水。

另外,喝水也要注意方法,提倡小口慢慢喝,盡量喝白開水和淡茶水,少喝飲料等,這樣的話不僅可以補充體液,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液黏稠度等!

用藥8準則,有效更安全

1、自行買藥時,優先選擇有綠底OTC標識的非處方藥;如是紅底的OTC標識,盡量在藥師或醫生指導下使用。

2、服藥前最好先咨詢一下醫生或者藥劑師,由專業人員下判斷后再對癥吃。并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怎么用、用多少;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禁忌;貯藏條件等。

3、服藥時間要注意:

①飯前服,代表飯前15-60分鐘服用。

②飯后服,即飯后15-30分鐘服用。

③餐中服,指進餐少許后服藥,服完后可繼續用餐。

④空腹服,要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用。

⑤睡前服,代表睡前15-30分鐘服用。

4、送藥不要用果汁、奶茶、茶、牛奶、咖啡等,一般用常溫白開水。

5、大的藥劑若覺得難以下咽,忌掰開吃小片,建議咨詢醫生后更換劑型或規格。

6、多藥同服時,建議先咨詢醫生,一方面避免同一成分的藥物攝入,比如一些感冒藥雖然名字不同,但含有同一成分,同時服用易加重肝臟負擔;

另一方面要避免藥物之間發生互相作用,比如像含“麻”的感冒藥和降壓藥一起吃會影響血壓。

7、重視藥物與食物的相互作用,服藥期間該忌口的要忌口。

8、孕婦、小孩等特殊人群用藥需特別注意。

意外應對法,減小傷害

1、魚刺卡喉嚨,吞飯、喝醋都沒用,先讓家人用小鑷子試著夾出來,不行的話還是及時去醫院。

2、流鼻血,仰頭、塞紙、舉胳膊都是錯誤的。應該坐下來,身體稍微前傾,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兩側,朝后腦勺方向擠壓10分鐘,以稍有痛感為宜。10分鐘后若出血未停止則需就醫。

3、燙傷,涂抹牙膏、醬油、香灰等都是錯誤的做法,應先用流動的涼水沖。輕度燙傷可在沖水后,用紗布覆蓋傷口;但如果燙出了水泡或更加嚴重,不要弄破水泡,及時找醫生處理。

4、崴腳后,別急著熱敷、按摩、貼膏藥,這些處理方式容易誘發意外!運動損傷后的7天內,應冰敷;在痛感減輕后,可以適時用熱敷。

5、落枕了,別反方向使勁旋轉脖子,24小時內先冷敷,24小時后再熱敷。也可以借助兩個穴位幫助改善:點住轉頭困難一側的頸根穴,并向同方向轉頭;點住手三里穴,向活動受限的一側轉。

最后,調節情緒,保持好的心情也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過度,皆可致病,而其中“怒”尤為甚。當人處于憤怒狀態時,不暢之氣可致體內各器官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必將導致生理功能紊亂,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笑能增加心臟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美國馬里蘭大學醫療中心心臟病研究所研究發現,笑聲對于預防心臟病的發作有極大作用。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對于有心腦血管健康問題的人群,笑要適度。如果笑得上氣不接下氣,反而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冠心病、心絞痛等不適。

做好日常小事,養生也能事半功倍......

梁泉美 副主任醫師

南寧市武鳴區中醫醫院東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993年7月廣西醫科大學 醫學專科畢業,2016年1月廣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畢業,臨床執業醫師、全科醫學副主任醫師、初級社會工作師、三級健康管理師,從事內兒科、急診科臨床醫療工作近30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各種內科和急診科常見病及多發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慢阻肺、肺心病、急慢性胃炎、 胃潰瘍、急性胃腸炎、結腸炎、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意外、急慢性腎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結石等,熟練掌握各種危急重癥搶救及治療。 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術及社會團體活動,是廣西預防醫學會第一屆慢性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廣西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急診急救專業委員會委員和第三屆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西醫學救援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廣西蛇類研究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南寧市武鳴區五星志愿者、中國抗癌協會會員、 廣西醫學會會員、廣西社會工作協會會員、廣西八桂義工協會會員、南寧市武鳴義工協會會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