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第30個防治碘缺乏病日 糾正認識誤區 科學補碘答問錄

shiyingbao

今年5月15日是全國第30個“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動主題是“科學補碘三十年,利國利民保健康”。“防治碘缺乏病日”對動員各級政府部門及廣大群眾支持和參與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及相關措施的落實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時下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科學補碘知識存在認識誤區。就下面這些常見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劉鵬和范麗珺兩位研究員做出了權威解答。

碘缺乏對人體有哪些危害?這些危害或疾病仍存在嗎?

劉鵬:碘缺乏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導致人體攝入的碘量不足。在碘缺乏地區,由于個體缺碘程度不同,呈現一個由輕到重的譜帶,在不同發育期缺碘,相應的表現也不同。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可干擾大腦正常發育,嚴重的會造成克汀病、聾啞、智力損傷。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釀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成年人缺碘可致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現已得到有效落實,因碘缺乏所致嚴重疾病——克汀病和地甲腫已較為罕見。但由于群眾對碘缺乏危害認識不夠,防治意識逐漸淡化,甚至對現有的防治措施提出質疑。所以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碘缺乏病是一種地球化學性疾病,我們賴以生活的環境沒有改變,環境碘缺乏的狀態就不會改變,一旦食鹽加碘防治措施松懈下來,碘缺乏病必定會卷土重來。

哪種補碘方式是最好的?為什么要長期補碘?

范麗珺:碘缺乏病預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補碘。因為自然環境缺碘是長期存在的,人體對碘的儲存能力有限,所以補碘應遵循長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原則。現今,常用的補碘方法以食鹽加碘為主,其他還包括口服碘油丸、服用含碘藥物及營養補充劑、食用富含碘食物等。食鹽加碘是WHO等國際組織推薦的控制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人每天離不開食鹽,通過食用加碘鹽補碘,符合長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的原則。實踐證明,食鹽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價廉、能夠長期堅持的優勢,是補碘的最佳途徑和策略。目前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食鹽加碘政策,至少97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法律、法規或食品安全標準支持食鹽加碘。

人體需要的碘絕大部分來自日常飲食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土壤等)幾乎都缺碘,尤其山區、丘陵、河谷地帶、荒漠化地帶和河流沖刷地區缺碘較為嚴重。生長在這種缺碘外環境中的動植物攝碘量不足,因此生活在這類地區的人群通過飲水或食用這些動植物碘攝入量也得不到保證。事實上,人類生活的外環境缺碘狀態是長期和難以改變的,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若是3—6個月內得不到足夠碘的補充,就會產生碘缺乏癥狀,繼而誘發碘缺乏病,因此要長期堅持補碘。

我國外環境水碘水平如何?沿海居民需要補碘嗎?

劉鵬: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含量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通過外環境飲水攝入的碘含量普遍較低,83.6%的鄉水碘小于10微克/升、省級水碘含量均在10微克/升以下,均屬于碘缺乏地區。調查還發現,全國有2.6%的鄉水中碘含量在100微克/升以上,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歷史上黃河泛濫地區等。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區的居民飲用碘含量過高的水,嚴重時可致高碘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食用未加碘食鹽和改水降碘等措施。水源性高碘地區改水后,群眾如無法從飲水、膳食中攝入足夠的碘時,需要食用加碘食鹽。

需要強調,雖然沿海地區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很豐富,但當地居民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較低,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來自加碘食鹽。如果沿海地區居民食用未加碘食鹽,其大部分居民碘攝入量就會低于國際組織和我國推薦攝入量,發生碘缺乏的風險很大。因此生活在沿海地區的居民也需補碘。

我國目前鹽碘濃度如何確定?調整后有何效果?

范麗珺: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居民對食鹽的攝入量差異較大,其碘的攝入量也有客觀差異,各地碘鹽中碘含量不能采用一個標準。因此,《食用鹽碘含量》標準規定,各省(區市)可根據當地人群實際碘營養水平,選定適合本地的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碘含量》規定:每公斤食用鹽產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計)為20-30毫克,食用鹽碘含量的允許波動范圍為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30%。

當前,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必將影響膳食碘攝入量。為使人群碘營養狀態始終處于較適宜水平,國家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碘缺乏病監測和碘鹽監測體系,并根據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適時調整了食鹽加碘濃度,頒布食鹽加碘量調整的國家標準,使得人體既能獲得充足的碘營養,滿足消除碘缺乏病的需要,又能保證人體不攝入超量的碘。1995年以來,我國已根據全國碘缺乏病監測結果適時進行過3次鹽碘濃度的調整,由此提升了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自2010年以來始終處于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狀態,人群碘營養近年來也一直處于較適宜水平。

為什么孕婦要特別注重碘營養?其他人群有無補碘要求?

劉鵬:孕期碘缺乏對母親和胎兒均很不利,其中輕中度碘缺乏可增大孕婦甲狀腺腫的概率,且與后代的智力和腦發育脫不了干系。嚴重碘缺乏的孕婦可使流產率、死產率及出生后嬰兒死亡率“水漲船高”。

孕婦孕期碘的需求量很大,推薦攝入量從非孕時的120微克/天增大到230微克/天。孕婦對碘的需求量除了包括胎兒生長發育和母親自身的需要外,還包括孕婦本身血容量、尿排泄量的增加及其胎盤貯碘等。孕前和孕期有充足碘攝入的婦女,能夠保證甲狀腺內充裕的碘儲備,可滿足懷孕期間碘和甲狀腺激素的需要。這就提示,懷孕后應選用適宜孕婦的加碘食鹽或碘含量較高的加碘食鹽,并鼓勵攝入含碘豐富的海產食物,如海帶、紫菜等。

除孕婦以外,哺乳婦女、嬰幼兒等人群也是碘的特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這部分人群尤應注意充分補碘。

對于患有甲狀腺疾病的人群,如何補碘?

范麗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應該限制碘的攝取,需盡量注意忌用富碘食物和藥物。如果應用放射性碘治甲亢,含碘多的食物如海藻類等必須禁用至少7天。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病人,如果為甲狀腺腺葉切除或甲狀腺組織尚有殘留,可以正常碘飲食,包括食用加碘食鹽。碘缺乏所致甲減往往發生在碘缺乏地區,食用加碘食鹽是最有效的方法。碘過量所致甲減程度較輕,常見亞臨床甲減,此時需查找碘過量原因,例如高水碘、食用過多富碘食物等,對這些人要限制碘的攝入。

還有,甲狀腺功能正常的自身免疫甲狀腺炎患者應適當限碘,可以食用加碘食鹽,但要適量限制食用海帶、紫菜、海苔等富碘食物。甲狀腺結節病人多數病因不清。碘攝入量過多或不足都能誘使結節的患病率增高,所以要適度吃含碘飲食。如果是甲狀腺結節有自主功能,催生了甲亢,亦要限制碘的攝入。

需要指出的是,甲狀腺疾病復雜多樣,每種疾病病因和發病機制有異,對于不同甲狀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補碘,還需聽從醫生的建議。(衣曉峰)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