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人必不可少的生理現象之一,這一看似簡單的現象,對于正在生長發育的、器官功能逐漸成熟的嬰幼兒來說,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很重要。
正常的排便習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也是影響機體免疫機能的重要環節。那么,年輕的爸爸媽媽怎樣幫助寶寶定時養成排便的好習慣?
【新生兒期】大便次數多,此時開始訓練為時過早。小兒2-3個月以后大便次數減少至每日1~2次時,便可開始訓練他定時排大便的習慣了。
一般在入睡前后、喂奶前后或通過一段時間觀察,找出小兒自然排便的多數時段,就固定在這個時段有意識地加以訓練,使其每天能定時排便。
【3個月以上的嬰兒】要大便時有明顯的“征兆” 或身體刺激反應,如放屁、發呆、扭腿、小臉憋得紅紅的、皺眉、停止游戲等,這時應趕快把大便。
創造一個固定的排便環境也很重要,相對固定的把便姿勢,輕拍小屁屁的感覺,給他熟悉的“BABA、PUPU、ENEN”的語音刺激,都是幫助小兒建立排便反射的信號。
【6~7個月】學坐時,可開始訓練嬰兒用便盆。開始坐盆時,爸爸或媽媽可以在后面扶著他,并讓嬰兒學著“ENEN”地使勁誘導大便。
每天應定時讓嬰兒坐盆,每次坐盆時間不要太長,如果排不出來,可先讓嬰兒起來,過一會兒再接著坐,時間不要超過5-10分鐘,以免寶寶產生逆反或者抵觸心理。
嬰兒坐盆時不要玩耍或吃東西。在這段時間里,即使孩子大便已經排出,也應該讓孩子仍然去坐便盆,強化排便行為與便盆的聯系。
家長還可坐便盆給孩子示范,讓寶寶進行模仿。堅持約2周至2個月后,即可習慣。
小兒排尿習慣培養開始較晚,一般也是從2個月開始進行定時排尿的訓練。通常嬰兒吃過奶或喝完水后約10分鐘左右就有尿,第1次與第2次、第2次與第3次排尿相隔10分鐘左右。
掌握這個特點后,到時即可把尿或讓嬰兒坐盆。給小嬰兒把尿時,可發出“XUXU、PIPI、”的聲音,使嬰兒對排尿形成條件反射。
排尿時間一般選擇在睡前、睡醒后,飯前、飯后,外出前、回來后。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嬰兒會慢慢適應,并能逐漸憋一會兒尿等著爸爸或媽媽把尿。
為避免尿床,夜間至少把1-2次尿,把尿的時間應相對固定。把尿時最好把嬰兒弄醒,才能達到按時排尿的目的,由被動把尿變成主動要尿尿。
隨著生理、精神發育的逐漸成熟,1歲左右的小兒開始學走路,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能聽懂大人的話了,這時大便基本每天1次,就可以訓練排尿了,2歲以后可在白天不用尿布,3~4歲時可以自己上廁所了。
絕大多數孩子,約在2歲至2歲半能全天控制大小便。
不過,孩子畢竟年幼,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為,且體格發育存在個體差異,在排便控制上,家長不必相互攀比,爸爸媽媽要多一些耐心信心恒心陪著寶寶慢慢學會按時排便排尿。只要堅持訓練,一定能訓練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