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高不吃藥,經(jīng)過艱苦的鍛煉,是不是就可以把血壓降到正常范圍內(nèi)?這是很多朋友美好的愿望,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實現(xiàn)這個愿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方面的話題。
高血壓的原因就是因為運動不夠嗎?
有個朋友在留言區(qū)和張醫(yī)生爭論,說為什醫(yī)生不能根據(jù)高血壓的病因來進行治療?如果根據(jù)病因治療,是不是早就治愈了!其實答案很簡單,是因為高血壓的病因非常復雜,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可以解釋。
高血壓的原因涉及到心臟射出的血量,血管阻力,激素水平,精神心理,甚至還包括遺傳基因等多個方面,血壓升高是由多個原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單一的因素控制,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血壓問題。
所以,高血壓的根本原因不是運動太少,體育鍛煉不能在根本上解決高血壓的問題,這是大多數(shù)醫(yī)生的共識。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高血壓都需要服用降壓藥呢?
高血壓可不可以不吃藥?
大多數(shù)血壓高的朋友都需要吃降壓藥來控制血壓。只有一類人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控制血壓,指的是單純一級高血壓,高壓在140-160和(或)低壓在90-100,同時沒有任何的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肥胖等。
這類朋友可以通過單純改良生活方式來調(diào)整血壓,主要有低鹽低脂低熱量飲食、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內(nèi),合理的體育鍛煉,戒除吸煙、飲酒、熬夜的不良習慣,保持心態(tài)平和,避免緊張、焦慮、失眠等不良情緒等。
在健康生活3個月后,如果血壓恢復正常,可以繼續(xù)保持這種降壓方式;如果三個月后血壓還不能恢復正常,則需要加服降壓藥治療。對于其他的高血壓朋友,醫(yī)生主張從一開始就給予藥物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對于控制血壓非常重要,體育鍛煉作為改良生活方式的一種重要手段,對降低血壓有哪些好處?
鍛煉對高血壓有哪些好處?
體育鍛煉對血壓控制還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生活中也確實有少數(shù)朋友單純通過鍛煉就把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了。主要的好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體育鍛煉可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肺功能,血液流速加快,心肺功能增強,形成血栓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出現(xiàn)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長時間的體育鍛煉可以減輕體重,心臟不需要提供大量的血液維持身體的血供,血壓自然會下降。
運動過程中排出的汗也會減少血管內(nèi)的水分和鹽,同樣也會起到降壓的作用。
體育鍛煉過程中,動脈舒縮增強,可以有效緩解動脈硬化的癥狀,心臟射血的阻力會降低,從而降低血壓。
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身體分泌大量的內(nèi)啡肽,會使人感到輕松和愉悅,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血壓也會下降。
體育鍛煉對高血壓的朋友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控制血壓不能完全依靠體育鍛煉,在生活的其他方式上也需要嚴格管理,同時,不能隨意放棄服用降壓藥。
必須要經(jīng)過艱苦的體育鍛煉才能把血壓控制住嗎?
所謂艱苦的體育鍛煉方式是指高強度的運動,對于高血壓患者,醫(yī)生是不提倡這類的運動方式的。因為高血壓的朋友通常心肺功能都有一定的缺失,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很容易引發(fā)一些意外。
而且高強度的運動非常容易受傷,一旦出現(xiàn)運動損傷,朋友們就很難再堅持下去了。很多朋友在給張醫(yī)生的留言里提到運動之后血壓沒下來,關節(jié)卻出了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醫(yī)生一般建議高血壓的朋友采取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所謂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是在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正常地與旁邊的人交流,不會感到胸悶和氣短。推薦的運動方式有快走、慢跑、游泳、騎車等。
體育鍛煉需要遵循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防止運動損傷或者發(fā)生其他意外。
體育鍛煉還需要注意:運動前把血壓控制在150 /90以下,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如果血壓超過160/100,就不要鍛煉了,防止出現(xiàn)心腦血管意外,等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再去不遲。
鍛煉的時長控制在30~60分鐘之內(nèi),過長或過短,對血壓的控制并沒有有太多好處。時間選擇上盡量避開早晨,這段時間是血壓的高峰,容易出現(xiàn)心腦血管意外。
總的來說:體育鍛煉對血壓的控制是有很多的好處的,但單純依靠體育鍛煉達到把血壓恢復正常的目的是非常困難的,在運動強度的選擇上,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鍛煉方式,推薦采用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是安全的。需要吃藥的朋友還得吃藥。不能因為害怕藥物的副作用就放棄藥物治療。
關于“艱苦的體育鍛煉能否使血壓恢復正常”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里,如果您贊同張醫(yī)生的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贊和留言,創(chuàng)作不易,感謝支持。如果您還有其他的想法或問題,也歡迎您在留言區(qū)留言,好的問題也是我創(chuàng)作靈感的重要源泉,期待著您對我的幫助,我是神外醫(yī)生張偉,我們下次再見。
參考文獻
[1] Wang Z,Chen Z,Zhang L,et al. of in China: from the China ,2012 - 2015[J]. ,2018,137( 22) : 2344 - 2356.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