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在的新電腦已經沒有軟驅接口了,軟盤要從電腦最開始的時候說起。
2、在最開始的時候,用的就是軟盤,那個時候的軟盤驅動器和光驅一樣大,軟盤和光盤一樣大,軟盤就像一張圓的塑料片一樣,外邊有一層塑料殼(軟的),后來由于不方便,改進為1.44寸軟盤,不知道你見過那種小光盤沒有,和那個差不多大,外邊有一層硬塑料殼,軟盤最大存儲量只有2.88兆,而U盤最開始的時候,也有16兆的空間,明白了嗎?軟盤現在已經淘汰了,U盤是接替軟盤的東東。
3、軟盤(Floppy Disk,港臺稱之為軟碟)是個人計算機(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
4、軟盤的讀寫是通過軟盤驅動器完成的。
5、軟盤驅動器設計能接收可移動式軟盤,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為1.44MB的3.5英寸軟盤。
6、軟盤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裝可卸、攜帶方便。
7、作為一種可移貯存方法,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文件的理想選擇。
8、軟盤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
9、當中又分為硬磁區Hard-sectored 及軟磁區Soft-Sectored。
10、 軟式磁盤驅動器則稱FDD,軟盤片是覆蓋磁性涂料的塑料片,用來儲存數據文件,磁盤片的容量有5.25"的1.2MB,3.5"的1.44MB。
11、以3.5"的磁盤片為例,其容量的計算如下: 80(磁道)x18(扇區)x512 bytes(扇區的大小)x2(雙面) = 1440 x1024 bytes = 1440 KB = 1.44MB 3.5英寸軟盤片,其上、下兩面各被劃分為80個磁道,每個磁道被劃分為18個扇區,每個扇區的存儲容量固定為512字節。
12、 軟盤片的存儲格式:指盤片的每面劃分為多少個同心圓式的磁道,以及每個磁道劃分成多少個存儲信息的扇區。
13、 扇區是軟盤的基本存儲單位,每次對磁盤的讀寫均以被稱為簇的若干個扇區為單位進行的。
14、 較早期的軟盤是5.25英寸的,單面180KB。
15、后來出現雙面360KB。
16、再后來出現3.5英寸雙面720KB的。
17、這些都屬于低密軟盤。
18、再后來出現5.25英寸的雙面高密度1.2MB的和3英寸雙面高密度1.44MB的,直到最后出現過2.88MB的。
19、這些都屬于高密軟盤。
20、5英寸的軟盤早已經淘汰,2.88MB的也只是曇花一現,市面如今能買到的就只是3英寸雙面高密度1.44MB的軟盤。
21、 U盤即USB盤的簡稱,而優盤只是U盤的諧音稱呼。
22、U盤是閃存的一種,因此也叫閃盤。
23、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便于攜帶、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
24、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
25、一般的U盤容量有256M、512M、1G、2G、4G、8G等,價格上以最常見的1G為例,20元左右就能買到。
26、2G的Kingston才35元.U盤容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4G、8G,16G的U盤。
27、它攜帶方便,屬移動存儲設備,所以當然不是插在機箱里了,我們可以把它掛在胸前、吊在鑰匙串上、甚至放進錢包里。
28、軟盤是U盤沒有問世之前的一種產品,是當時唯一能執行寫入刪除操作的用戶級媒介.也就是說當時存放文件并攜帶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軟盤.它分為很多類型,比如3.5寸盤,5寸盤,ZIP盤等,3.5寸盤大小為0.74M,1.44M,2.88M等,最常用的是雙面不加密的1.44M,5寸盤大多是720KB的,因為容量小,容易損壞,10年前就基本淘汰了.ZIP盤是后來的產品,需要專門的讀取器才能使用,容量能達到120M,不過成本很高.后來因為內存芯片價格的下降,各種閃存的廣泛應用還有移動硬盤的出現,使得軟盤逐漸淘汰了.U盤是使用閃存芯片的存儲器,內部用閃存芯片來存儲數據,其原理有點像內存,而且比普通半導體內存又有明顯的優點,那就是斷電后還可以存儲信息,而軟盤是利用磁化來實現的,原理更像磁帶.本質的區別在于容量不同,軟盤大,內存小,不方便,U盤小,內存大,信息較軟盤而言更不容易丟失驅動程序不同存儲速度不同等軟盤已經在市面上基本消失了。
29、他的容量很小 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了。
30、所以現在的機子上都沒有軟盤驅動器 。
31、U盤體積小 容量大 攜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