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在這個寒冷的時候養生就變的非常重要了,那么就要學會冬至養生知識了?!叭叛a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那么冬令進補應該選在什么時候呢?《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冬至前后進補最為適宜。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四類
1、氣虛,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氣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卜、豆漿、雞肉等。
2、血虛,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動物血制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3、陽虛,常見癥候有面色日、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補陽食品,是指具有補陽助火的功效,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鴿蛋、鱔魚、淡菜等也有補陽作用。
4、陰虛,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澀、舌紅少苔等。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蛋、葡萄、白菜等。
除了嚴格按照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以外呢,因冬季氣溫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進補后產生更多的能量,增強免疫抗病能力,當然糖和脂肪等都因人而異。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總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后,術后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對象。但食補切忌過補、偏補,更忌虛實不分。中醫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人正常飲食就可以了,
冬至進補固然對身體有好處,但是也不能盲目,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滋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