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精液可能是由輸精管阻塞、激素異常或射精功能障礙導致,需排查先天性發育異常、炎癥感染或神經損傷等因素。治療需根據病因選擇藥物、手術或生活方式調整。
1. 輸精管阻塞
先天性輸精管缺如或發育不良會直接阻斷精液排出,常見于囊性纖維化患者。后天性阻塞多因附睪炎、前列腺炎等感染引發瘢痕粘連,結核病也可能造成管道破壞。精囊造影或陰囊超聲可明確診斷,顯微鏡下輸精管吻合術能修復部分梗阻。
2. 雄激素水平異常
下丘腦-垂體病變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睪丸無法正常生精。典型表現為FSH、LH值低下,伴隨性欲減退。克羅米芬可刺激垂體功能,HCG注射能直接促進睪酮分泌。甲亢或腎上腺腫瘤等內分泌疾病也需排除。
3. 逆行射精
糖尿病神經病變或前列腺手術損傷膀胱頸肌肉,精液反向流入膀胱。排尿后離心鏡檢發現精子可確診。鹽酸偽麻黃堿能增強膀胱頸收縮,嚴重者需手術重建解剖結構。脊髓損傷患者可能出現完全性射精障礙。
4. 生活方式因素
慢性酒精中毒會抑制睪丸功能,大麻等毒品干擾下丘腦調節。高溫環境作業或長期穿緊身褲影響陰囊散熱。建議戒斷不良嗜好,每日補充鋅元素15mg,維生素E400IU可改善生精環境。
無精癥患者應盡早就診生殖醫學中心,精液分析結合染色體檢查能明確病因。部分梗阻性無精癥可通過經皮附睪取精聯合試管嬰兒技術獲得后代,非梗阻性患者可能需要供精助孕。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生殖系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