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堿度為尿常規檢查內容之一,又被稱為尿常規pH值,即做尿常規檢查時尿液的酸堿度的值,這項指標具有反映腎臟調節體液酸堿平衡的能力。一般來講,機體會通過尿液排出大量酸性和堿性物質來維持酸堿平衡。
尿液一般情況下為偏酸性液體,通常表示溶液酸堿性的pH方法表達,因為pH在化學上是溶液酸堿度的代號,小于7為酸性,大于7為堿性,而剛好等于7則為中性,而正常尿為弱酸性,但也可為中性或弱堿性。
控制人體內尿酸堿度的因素有很多,大多取決于飲食種類、服用的藥物以及疾病類型,而腎臟每日需排出由食物分解產生的約50~100mmol固定酸,故高蛋白質的飲食可產生酸性尿,而進食含固定酸較少的蔬菜時尿液偏堿性。
尿酸堿度雖可反映人體內酸堿平衡情況和腎臟的調節功能,但是當尿酸堿度測定在獨立應用時,往往無明顯的臨床意義,一般常用來與其他項目結合來綜合診斷病人的病情變化或用于檢測。
尿酸堿度增高可分為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生理性增高尤為常見,與餐后胃酸分泌增多有關,病理性增高則與某些疾病有關,而尿酸堿度降低也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其中生理性與劇烈運動、應激以及饑餓有關,病理性則與痛風、發熱有關。
尿酸堿度檢測的意義
1增高:見于堿中毒、頻繁嘔吐、泌尿系統感染、服用重碳酸鹽藥等;
2降低:見于痛風、糖尿病、酸中毒、慢性腎小球腎炎等。
生理性的尿酸堿度增高或降低均屬正常現象,一般不必做尿酸堿度檢測,只有病理性的尿酸堿度異常才可考慮做尿酸堿度檢測,且尿酸堿度檢測的目的也是為了疾病的篩查和診斷。
臨床上尿酸堿度的檢測方法并不在少數,主要有試帶法、指示劑法、滴試法以及pH計法等常見方法,其中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試帶法,而其余幾種方法在不少醫院也有在使用。
檢測方法一:試帶法
用pH廣泛試帶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與標準色板比較測定。用肉眼判斷出尿液的pH,或用儀器判讀結果。
檢測方法二:指示劑法
常用的指示劑為0.4g/L溴麝香草酚藍溶液,顯示黃色為酸性尿;顯藍色為堿性尿;顯綠色為中性尿。
檢測方法三:滴定法
通常用于檢查尿液酸度的總量。
檢測方法四:pH計法
用pH電極能直接精確地測定出尿液的pH.本法精確度較高,可用于酸負荷醫學教育網整理試驗后尿液pH檢查。
上述幾種尿酸堿度的檢測方法各有各的優劣,其中試帶法操作簡單,但試帶易吸潮變質;指示劑法操作也簡單,但當尿液pH偏離范圍時,檢測結果不準確;滴試法準確性高,但操作比較復雜;pH計法需要特殊儀器,操作更繁瑣。
目前廣泛使用的尿分析儀測得的pH值有5、5.5、6、6.5、7、7.5、8、9共八個梯級,而使用其他方法測定的尿pH值可能有更加細致的劃分。
正常人體內尿酸堿度的變化主要來源于日常飲食習慣和食物的成分,如常食用葷素雜食,經由腎臟排出后可使得尿液呈酸性,若以素食為主,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質就少,堿基增加而使尿液呈堿性。
由于各種原因,一些人在做尿常規檢查時發現自身的尿酸堿度指標偏高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既有生理原因也有病理原因,若是生理原因大多不必擔心,但若是病理原因,則危害是巨大的,需及時就醫診治。
能導致人體內尿酸堿度偏高的原因并不少,不僅飲食和服用藥物會使人體內的尿酸堿度增加造成偏高的情況,某些疾病也會致使人體內的尿酸堿度偏高。
人體內尿酸堿度高的原因
1飲食因素:進食多量蔬菜水果之后;
2藥物因素:服用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噻嗪類利尿劑等;
3病理因素:堿中毒、腎小管酸中毒、腎盂腎炎等。
當尿常規檢查發現人體內尿酸堿度偏高時,在未進行進一步的詳查時,均不能直接確定為是某一種原因所致,需經過詳細的檢查以及醫生的評估才能確定導致人體酸堿度偏高的原因。
尿酸堿度偏高的危害與其病因有關,若是飲食或者藥物所導致的尿酸堿度偏高,大多都不具備什么危害,但如果是某些疾病原因所致的尿酸堿度偏高,那么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一般而言,尿液酸堿度偏高說明人體內的腎臟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有障礙,過多的堿性物質從尿液中排出,有可能造成體內酸性物質相對偏多而形成酸性體質。
人體內的尿酸堿度偏高首先需要保持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飲食上需要更正飲食習慣,最好到醫院查明具體原因,若是疾病所致,需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配合治療。
酸堿度偏高的患者可每天保持適量的運動,增強自身的體格,同時在飲食上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以低脂低鹽飲食為主,這樣可以有效的進行調理。
對于疾病引起的酸堿度偏高,其治療方法主要和具體的疾病有關,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也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具體需根據最終的檢查結果所決定治療方式。
尿酸堿度對人體具有很大的作用,若是出現了尿酸堿度偏低的情況,會直接導致人體內的酸堿平衡失調,從而出現很多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影響,出現這種情況的患者需及時就醫診治。
若患者常常食用大量的酸性食物,就可能會使人體內的尿液成酸性,這也就導致了患者在尿常規檢查后的尿酸堿度指標偏低,因此尿常規檢查前,為了避免尿酸堿度偏低,患者需忌食大量的酸性食物。
其次,常常服用維生素C等酸性藥物也會使患者的尿液酸性化,因此患者無論服用什么藥物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避免盲目用藥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大多數情況下的尿酸堿度偏低都屬于正常情況,一般都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但若是疾病引起的酸堿度偏低,那么是具有一些危害的,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
尿酸堿度的危害需要結合多種癥狀,若是伴隨著體重下降,那就意味著患上糖尿病的可能,需要做一下血糖檢測,且不同疾病所致的尿酸堿度偏低的危害也有所差異。
對于尿酸堿度偏低的患者來說,不要過于擔心其危害,有可能只是日常飲食所致,首要任務應是盡早的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并在醫生的評估下找準病因,這樣不僅利于調理也能減少其危害。
對于尿酸堿度偏低的患者來說,最為關心的就是該如何解決了,其實若是飲食或藥物引起的尿酸堿度偏低,只需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即可,但若是疾病所致,則需使用到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尿酸堿度偏低的患者在飲食上可以清淡為主,少吃一些肉類食物,同時在藥物的服用上少服氯化銨和維生素C等酸性藥物,若需服用此類藥物,可換用其他藥物代替。
尿酸堿度偏低患者的治療主要與病因有關,不同病因有著不同的解決措施,因此患者需要明確自身尿酸堿度偏低的病因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也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盡快的恢復。
對于孕婦而言,網傳可通過其尿酸堿度預測胎兒性別,一般尿液的正常值是4.5~8之間,若孕婦尿酸堿度大于7的呈弱堿性為男孩,小于7的呈弱堿性則為女孩。
上述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科學的驗證,只是晚上流傳的一種說法,因此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單純的依據孕婦體內的尿酸堿度并不能看孕媽們腹中胎兒的性別,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孕婦體內的尿酸堿度值的高低。
胎兒的性別由父代的染色體決定,人類體細胞中含有23對攜帶遺傳物質的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23對染色體所含的所有基因就是遺傳信息,另1對為性染色體,以此決定胎兒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