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熟悉食物五性,每個人都可以是醫(yī)生

shiyingbao

熟悉食物五性,每個人都可以是醫(yī)生

五性焉,寒、熱、溫、涼、平。 ——《本草綱目》

古代中醫(yī)將食物按照其特有的屬性進行了歸類。《神農本草經》認為,所有的食物都可歸結為四類,也就是四氣,分別是寒、熱、溫、涼。然而除了這四氣之外,在《神農本草經》還大量地出現了一種平性食物。李時珍在編纂《本草綱目》中提出了藥理分類,將平性納入其中,于是便提出了“五性焉,寒、熱、溫、涼、平”的觀點。與《神農本草經》的說法相比,《本草綱目》對于食物五性的定義和劃分更加準確,因此很受后世中醫(yī)的推崇。 前文我們已經說過,古代哲人提出的“五行”思想,對后人影響極為深遠。《本草綱目》在明確提出的食物五性之后,人們便將“五行”和食物“五性”按順序對應起來,它們之間的相互對應為:土生食物為平性,水生食物為寒性,金生食物為涼性,木生食物為溫性,火生食物為熱性。由于陰陽五行相克相生,世間萬物總是在不斷演變,后人又將五性演繹為二十五性,歸結得更加詳細,也更為復雜。僅僅通過食物的性味分類我們便可以看出,中醫(yī)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熟,并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 食物五性的劃分可以讓人們對食物的藥用有更加直觀的了解,讓不懂醫(yī)術的人在日常飲食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簡單的食療。在歸類中,食物的“性”是從食物作用于人體所發(fā)生的反應而概括出來的,與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這些效果主要反映在功用上,但是也會在它的副作用上體現出來。如果沒有最初食物“五性”的劃分,就很難采用恰當的食物療法,因為當疾病與食物性味相克時,不但不能很好地補益人體,相反還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很大的危害。 中醫(yī)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也就是說,在治療熱疾時,中醫(yī)會選擇與熱性味相反的食物,即寒性或涼性食物,比如白蘿卜、香蕉、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這些食物或性寒,或性涼,在清熱瀉火方面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患有熱性病的人可以多吃。不過,食用過多的寒性食物會引起人體的陽氣不足,所以對于體質虛寒的患者來說,應該忌食寒性食物。當人們遇到寒涼疾患的時候,可以用溫熱性味的食物來食療。比如傷寒患者就可以適量地進食羊肉、辣椒、姜、蔥、蒜、酒等性味較溫的食物,這對于疾病的治療能起到輔助的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