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彝怎么讀(彝族人為什么不能和漢族人在一起)

shiyingbao

云貴高原由南向北蜿蜒而來,境內峰巒浩蕩、溝壑縱橫,彝良就是在這地勢的磅礴中逶迤前行生生不息。它的前世今生成全了一個地方的傳奇,也給后人留下一串的謎題。

彝良之疑?

云霧飄渺下的彝良縣城

彝良之疑?


彝人之疑:彝良是彝族人的聚集地嗎?

提起昭通市彝良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個彝族群眾聚集的地方,可是,在百度上搜查彝良發現,截止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彝良總人口數量為50余萬,位列昭通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的第三位,但是,其中90%左右為漢族,排在第二位的是苗族,有5萬人左右,彝族人口在縣內數量寥寥,所占比例極小。

彝良之疑?

彝良縣縣域圖

中國有900萬彝族人口,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于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占比30%。當下彝良的彝人如此之少,為什么會被普遍誤認為是彝族人的聚集地,是我們的理解錯了,還是另有緣由?

▲ 彝良境內最早的居民就是彝族人

彝良境內最早的居民就是彝族人,他們在隋唐時代就居住在現在的奎香、樹林和龍街一帶,奎香的奎陽是中心地帶。苗族也是稍晚時候的唐朝中期外遷而來,而漢族人群涌入,差不多到了明朝時才來到彝良。

即使被稱為有1600年歷史的彝良牛街,在明朝前期,那里也是僰(boˊ)人的天下,漢人少得可憐。

彝良之疑?

彝族古戲《撮泰吉》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清王朝調廣西巡撫鄂爾泰任云南巡撫、管云貴總督事務。上任之初,鄂爾泰就遇到土司叛亂,觸發了他在云貴實行“改土歸流”的想法。次年九月,鄂爾泰上疏雍正條陳改土歸流建議:“土司相殺相助,漢民被其摧殘,夷人受其荼毒,此邊疆大害,必當解決者。”雍正最終批準了鄂爾泰的奏疏,并將廣西從兩廣總督轄下劃歸云貴總督管理。清王朝在西南各地少數民族地區持續六年(雍正四年至九年)的改土歸流運動,就從東川、烏蒙、鎮雄三土府開始。雍正五年閏三月癸酉(1727年5月7日),鎮雄府與烏蒙同時改設流官。至此,清王朝在鎮雄實行的“改土歸流”取得成功。

隨著改土歸流的成功,土司制度被一點點瓦解,彝良境內的漢人逐漸壯大。這時候的角奎鎮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較大的集鎮,而且這里的漢族占了主要部分。

1910年,新的縣衙在角奎修建完成,由此,角奎這個由三條河(洛澤河、發達河、小米溪)沖擊成的灘涂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了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經過多年不斷的人群涌入,彝族人在當地的占比逐漸縮小,到了當下,彝族民眾已經屈指可數。彝良之彝族的認知,也就名不副實了。


彝地之疑:彝良的名稱是怎么來的?

追尋彝良的名稱來歷,先要從彝良歷史說起。

古彝良的疆域,夏商兩代屬于梁州、雍州地域,周代為屈流大雄甸,戰國時為夜郎領地。在這段時期,彝良雖未以“縣”的建制在史書中出現,但彝良先民早已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刀耕火種。

到了隋朝時期,彝良屬于開邊縣的一部分,政府所在地在現在鹽津縣的灘頭。唐朝初年,彝良改叫西安縣。唐后期南詔時,彝良歸芒部管轄,到宋代,彝良已經叫易娘了,稱易娘部。屬于敘州(今宜賓)羈縻地。這時的“易娘”讀音已經十分接近“彝良”了。

到了元代,彝良變成了一個州,叫益良州。只不過這個州并不大,只包含現在彝良的大部分。但是“益良”二字,與“彝良”基本是同音了。

益良州從公元1273年開始到公元1384年結束,只存在了一百余年。到了公元1384年,廢除益良州,重新叫易娘部。

明朝正德十五年( 1520年),芒部改土歸流失敗,第二年,在現在彝良的牛街鎮果稠村設置了一個行政機構叫“白水江簸酬長官司”。二十六年后(1526年),上面在彝良設置了一個叫歸化長官司的機構,治所在夷良寨。“夷良寨” 就是現在的奎香奎陽這個地方,由此看來“彝良”的名稱傳序也來越清晰了。

彝良之疑?


到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彝良變成了州同,三年后,正式在奎香修建署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廢州同置彝良縣,屬鎮雄直隸州。

在辛亥革命大風暴的席卷下,清王朝土崩瓦解。民國二年(1913年),廢鎮雄州,分置鎮雄,彝良兩縣。并從鎮雄劃出17甲,343個村,彝良縣政府也從奎香遷到角魁,也就是現在的角奎。后來直到解放,彝良縣的建制開始穩定下來,歸屬昭通管轄。

▲ 毛主席改“夷”為“彝”

前文看到,彝良一詞在歷史上一度稱為“夷良”。而真正稱作“彝良”還與毛主席的修改有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對“彝族”這個少數民族帶有輕蔑意思地稱為“夷族”。大家都覺得不妥,但一時不知改成什么好。毛澤東知道此事后說:改稱“彝族”好了,“彝”是宮殿里置放東西的器皿,房子底下有‘米’又有‘系’(絲),有吃有穿,豐衣足食,日子富裕了。由此將“夷族”改稱為“彝族”。而“夷良”自然也就稱作“彝良”了。

▲ 彝良曾經是夜郎古國的疆域地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命運各異:樓蘭古國消失在沙漠,大理古國成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夜郎古國僅在人們腦中留下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語。

夜郎國究竟在云貴湘一帶的哪個省?近年來,關于夜郎的所在地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貴州的文化學者稱夜郎國首府在黔北。湖南新晃縣也曾高調宣布斥資50億元重建夜郎古國。在他們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竟忘了彝良地區歷史上也曾經是夜郎古國的一部分。

彝良之疑?

漢代時期的夜郎古國區域圖

夜郎國大致起于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后約300年。之后神秘消失。根據彝文記載推斷,夜郎國的大致疆域包括了今貴州省的黔西南、貴陽、遵義、畢節、安順、六盤水等地州市及黔南、黔東南的部分地區;今云南省的昭通、曲靖兩市地,四川省的古藺、敘永兩縣地,之所以說是大致,在有文字記載的夜郎國前后約300年的歷史進程里,抑或有所延縮。這種推斷亦符合漢文獻的記載,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云南通志·夜郎考》的記載。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

彝良之疑?

貴州赫章可樂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彝良之疑?

可樂遺址出土文物——古夜郎(秦漢)時期的“牛車紋畫像墻磚”

歷史上,彝良作為西南彝人的重要聚集地,與發現的畢節赫章可樂古夜郎遺址同屬烏蒙山山麓,已經很能證明其是夜郎古國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對外發出的聲音太小,且少有文化學者做專題研究,讓彝良曾是夜郎古國這一珍貴史實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與彰顯,在各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當下,舉云南夜郎的旗幟,參與到國內夜郎古國的大爭論之中,不失為擴大彝良城市聲音、提升城市品牌的一種新策略和好方法。


彝禮之疑:彝良的“彝”到底說的是什么?

在中國的古漢字體系中,彝良的“彝”字,也是經歷了不斷演化的過程。許慎的《說文》解讀曰:“彝,宗廟常器也。”說的是“彝”這種器物,是宗廟祭祀中的的常用禮器。如《左傳·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為彝器。”這是說:大國征伐小國,獲取小國的青銅來制造宗廟常器。前面提到毛主席解放前改“夷族”為“彝族”,也是“彝”字的禮器之說。

“彝”字,為什么會是禮器?從出土的甲骨文中深究,學者發現了秘密。